“画者人格也,事画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时事也,察民隐也,觅其美,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将来,多一幅有多一幅益之。若夫阴怪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技,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何故画之!只为金乎?……自省之乐矣。”此段文字,并非古文,也不是出于耄耋之年的老夫子笔下,其作者是一位青年陶瓷艺术家,他的名字叫胡伟平。
胡伟平的文学功底不可谓不深:他的诗词,很有点大家气势;他的文章,颇有点古典文采;他的讲话,确有点演讲气质。然而他不是文学家,他的特长,是在陶瓷上画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
胡伟平,1963年生于江西南昌人。号悟一堂,融金堂主人,署石浑、唯品。国画家,陶瓷艺术家,中国书画院江西分院副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胡献雅大师后人。毕业于美术专业,进修于浙江美院,先后在江西省展览馆、庐山画院、白鹿洞书院进行美术实践活动,并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在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和陶瓷粉彩、青花、高温颜色釉等方面颇有建树,又能不囿传统取法、现代之技。他的作品,很受国内外收藏家关注。
胡伟平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以“文人瓷画家”而驰名。他很健谈。谈起他的艺术经历,谈起他对陶瓷艺术的独特见解,胡伟平滔滔不绝。他的语速特快,说话没有标点符号,以至于我不得不多次打断他的话头,让他重讲以方便我的记录。
我们的谈话,是从他的艺术经历开始的。
一
胡伟平学美术是从童年开始的。他1963年出生于南昌,孩提时就对美术有天然的爱好,到8岁时开始系统地学美术,启
胡伟平笑着对我说,他这个人真的很幸运,老天让他认识了不少美术大家。1991年他到庐山画院工作的时候,在工作上经常同程十发、周汝昌、黄宾虹等大师见面,久而久之,大家都很熟了,胡伟平经常向他们请教美术方面的知识,他们也毫不保留地给予传授。在此之前,1985年胡伟平因工作关系认识了启功大师,之后他断断续续地同启功大师交往了七年。“在这期间,启老经常对我的画作进行指导,给我讲解美术知识,升华了我的艺术素养。我虽然不是启老正式入门的弟子,但我在心里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导师,他对我的教诲同样令我终身难忘。”说这话时,崇敬之意洋溢在胡伟平的脸上。他说,启功大师艺术造诣极深,特别是他的传统画无与伦比,他的画风对胡伟平影响极大。启功大师从来反对别人临摹他的画作和书法,他要求他的学生从前人的优秀作品中多多吸取艺术营养。胡伟平也正是在启老的教导下,注重基本功的锤炼,汲取众家之长,胡伟平的画作技艺进步很快。
二
胡伟平的艺术进步,离不开爷爷胡献雅的言传身教。
胡伟平的爷爷胡献雅是著名的国画家,他在陶瓷艺术界独树一帜,在景德镇具有极高的威望。胡献雅在美术艺术上对胡伟平的关心,既是爷爷对子孙后代的期望,也是大师扶携后学的风范。为了培养孙儿的严谨治学态度,他对胡伟平要求很严格。有一件事胡伟平终生难忘:“记得有一次爷爷要我现场画画给他看,我不假思索,拿起笔就画了起来,很快就把画画好了,当时心中还挺得意的。没想到爷爷板下脸来很严肃地批评了我,说我刚刚开始就草草收兵,只靠一时的激情是画不好画的。”胡伟平注意到,爷爷平时就是这样,画画之前必定经过充分的酝酿和构思,胸有成竹后才动手下笔。胡献雅告诉孙儿,学画之初必须养成严谨的习惯,待成熟以后真正的创作当然要有个性,而平日的磨炼则需要理性的思考。在爷爷的悉心指导下,胡伟平逐渐秉承了他的绘画技艺,懂得感悟画情画理,融会传统绘画精髓,刻苦磨砺笔墨功力。爷爷的言传身教,包括他在画画中的具体点拨指导,让胡伟平受益终生。
在胡伟平工作室的墙上,挂着胡献雅大师写的“文人瓷画”的墨宝框匾。胡伟平动情地说,“‘文人瓷画’是爷爷毕生陶瓷艺术生涯所总结出来的精粹,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极为厚重的艺术财富,也是我为之努力的方向。”胡伟平很坦率地告诉我,他对这句话的丰富内涵是有一个理解过程的,就是到今天也不能说理解得很透彻。“而且我在艺术实践中体会到,随着自己艺术感悟的不断提高,对这句话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吧。”
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胡伟平畅谈了他对“文人瓷画”的理解。他说,一幅画,一件陶瓷作品,跟作者的修养素质息息相关,说到底,是作者本人人格魅力的外在体现。因此,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没有文化素养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好的艺术家的。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素养”并不是指什么高校的文凭,而是一种阅历、知识的积淀,是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统一,这是艺术发挥的内在源泉。当今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有知识有文化才能融会艺术,才能理解并表现作品的内涵。倘若你对自己作品的主题都很茫然,那这种“作品”怎么会有生命力呢?因此,胡伟平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艺术家,自己就要不断“充电”,用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充实自己,知识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为了更好地实现“文人瓷画”的目标,胡伟平现在读书的时间比画画的时间还要多,他觉得这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胡伟平酷爱国学,对古文很感兴趣,对古诗词的平仄韵律也有研究,平时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创作。他认为这是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读起来感到很有韵味。有人笑他写的文章别人看不懂,说是“复古”,胡伟平把这视为一种偏见。他说,现在学校里不都在教“之夫者也”吗?你能说《论语》、《史记》、《孙子兵法》不是国粹吗?谁也不能把国学丢掉。胡伟平不无体会地说,学国学就是要吸取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把它融汇到艺术作品中去。当然,美术专业书籍也是他读书的一个重点,还有就是在艺术实践中锤炼自己。“知识的积累是多方面的,是没有终点的,有作为的人肯定是‘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艺术家乎!”
三
胡伟平对“五行文化”和“禅学”很有研究,他的作品,处处闪烁着“五行文化”、“禅学”的色彩。
胡伟平说,“五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而陶瓷是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事实上,陶瓷哪里离得开金木水火土?陶瓷颜料中的“金”、柴窑中的“木”、泥釉中的“水”、烧瓷的“火”、原料的“土”,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易经、八卦都离不开“五行文化”,“禅学”也与“五行文化”息息相关。我看过胡伟平画的一根200件瓶子,他在创作上把这根瓶子分成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瓶的底部是串子莲,串子莲的根扎在土里,是无限延伸的,按照“禅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结缘,能广交朋友。瓶颈是用青花蓝色雕刻出来的云,蕴涵着“青云直上”的吉祥之意,这也是传统文化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瓶的中间主体部分通过开光划片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文化性:一边写着“一点净土万丈红尘”,对称的另一面写的是“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五行文化”和“禅文化”元素跃然画上。题字之间一边画的是牡丹,一边画的是万点红尘。牡丹是中国人喜爱的国花,盛开的牡丹意味着富贵,含苞待放的花蕾预示着美好的前程。而滚滚红尘中的五个僧人神态各异,各种各样的表情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这就是胡伟平所要的艺术效果,他认为这种画面能给人一个幻感,一种禅意.“禅学”就认为世界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所有东西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的朦胧感,就会产生艺术美。
四
胡伟平是一个勤奋的艺术家,也是一个虚心好学的艺术家。为了博采众长,他像蜜蜂一样吮吸着百花的营养。他怀着艺术的梦想来到景德镇,用了短短的七、八年时间,很快融入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并取得成功。
胡伟平很清楚,同他一样,绝大多数“景漂族”来到景德镇,不是无意识“漂”过来的,而是带着一种梦想,来寻梦、实现梦想的。不可否认,这里面有的人是想来淘金的,但更多的人是想在瓷都景德镇这个艺术熔炉中得到淬炼,得到发展,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他说,谁都知道,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她几千年的制瓷历史孕育了众多的陶瓷艺术家,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名垂青史的“珠山八友”。近几年来,景德镇是人才辈出,大家都把这里看成追梦的理想地方。自然,这些人在来景德镇前就已经有美术基础,有的可能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了。但“景漂”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陶瓷不熟悉。而陶瓷艺术的载体是瓷器,不是以前熟悉的宣纸,这就要求“景漂族”首先就要了解陶瓷、熟悉陶瓷、深刻认识陶瓷。本来陶瓷是器皿,它的第一功能是使用,例如杯能盛水、瓶可插花,但作为艺术品,它的艺术价值就远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
胡伟平当然也不例外,初到景德镇,他就面临着“认识陶瓷”这个现实问题。他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简单:放下身段,深入车间,拜老师傅为师,透彻熟悉瓷器由土到瓷的生产全过程。他特别看重烧炼这一环节,因为他知道,瓷土、釉都在不同的高温下产生化学变化,而这对陶瓷色彩的表现是极为重要的。所以,胡伟平熟悉成型工艺后,就一个猛子扎到到窑里向师傅学习烧窑技术,重点关注窑里氧化、还原、成瓷气氛形成的特点。“嚼别人的馍没味道”,以后,他还亲自烧窑,经过百把几十次的实践,他对瓷器在高温下变化的过程了如指掌。现在,胡伟平已能纯熟地运用窑火和颜色釉的关系去创作精美的艺术陶瓷。
胡伟平对景德镇的艺术大师非常崇敬。他知道,要融入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必须向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学习。景德镇陶艺界人才济济,星光闪耀,一个城市有如此多的艺术大师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对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大有裨益。胡伟平认为,不要说象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这样的顶级大师,那更多的国大师、省大师都能给外来艺术家的艺术发展以很好的启迪。胡伟平同姚永康大师交往最多,他们像朋友一样经常来往。姚大师艺术天分极高,内在的文化艺术素养令人钦佩,再加上本人勤奋,他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虽然姚大师年龄比胡伟平大很多,但他平易近人,在年轻人面前没有一点架子。他多次给胡伟平传授陶瓷美术技艺,手把手地教胡伟平画设计图,教胡伟平怎样在不同的瓷器器型上表现出艺术美。在姚永康大师身上,胡伟平学到许多为人和陶瓷艺术知识。
五
多年的艺术实践,使胡伟平认识到爷爷胡献雅说的一句话的重要性:陶瓷艺术家必须要有个性。他体会到,我们要从艺术大家那里汲取艺术营养,但这并不表示艺术家要丧失自己的艺术个性。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艺苑也应该是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否则艺术就失去了魅力。胡伟平说,艺术大师的作品,熟悉的人不用看署名就知道是谁画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大师的画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也是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艺术大家的艺术理念,但绝不能丢掉自己的个人艺术特色。胡伟平不无得意地对我说:“我虽然不是大师,但我的作品,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胡伟平的。为什么?因为我努力在作品中溶入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骨质、自己的品格。”他认为,中国传统文人喜欢清心寡欲风格的比较多,这可能是信奉“禅学”的结果吧。而他的艺术特点,就是追求作品清心寡欲的感觉。“可以清心”是他的一个文化脉络,是他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可以清心”,“清心可以”,胡伟平觉得这是高雅的艺术素养。
胡伟平是学国画启蒙的。而如何让国画在陶瓷上表现得更好,则是他到景德镇后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胡伟平当然知道,国画源自国学,它需要反映、拓展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到文化和艺术精华,高超的国画家理应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中国近代的国画家不少都在景德镇或者在景德镇学习工作过,这说明陶瓷国画早已有之,当今肯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胡伟平认为,陶瓷作品必须有陶瓷语言,好的国画家不一定能画出好的陶瓷作品。因此,胡伟平在绘制陶瓷作品前,不但会根据陶瓷器型通盘考虑陶瓷艺术的审美和设计理念,更得考虑画面色釉经高温煅烧后的变化。所以,在画陶瓷作品时,他既要注重构图质量,还得考虑如何体现陶瓷晶莹如玉的质感。他说,所有的“景漂”们,大概都有这一探索的经历。对于国画与陶瓷艺术的关系,胡伟平用一句话来概括:要用国画的文化标准去画陶瓷;用陶瓷的工艺语言去表达文人气质、文化气质。他说,这将是陶瓷艺术的灵魂。
六
胡伟平写过不少文章,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出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反省和解剖。他的文章,是他做人的体会,是他感悟和心灵的记录。他的文章贯串着一条主线,即艺术家一定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创作出受社会欢迎的艺术品。他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市场的主流是肯定的,但也不讳言当前市场出现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一切向钱看的现象。他说,这是艺术市场上的毒瘤,如不尽快铲除,最终将毁掉景德镇的声誉。他认为一个好的陶瓷艺术家应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胡伟平给我读了他写的一段话(即本文开头的那段文言文)并“翻译”说:画画其实就是画自己的人格。画画不可能离开你生存的社会,要反映人间正道,反映国家大事,反映老百姓的疾苦,宣传社会之美德。如果这样,则对国家有益,对未来有益,这样的作品越多越有利于社会。如果通过画画宣扬一些阴暗古怪之事、没有根据的谣言、溜须拍马之术,那只会既害人又害己,这画有什么用?那只是为了金钱罢了。“这就是我认为陶瓷艺术家应有的职业操守。”胡伟平说。从他的眼神里,我找到了他成功的秘诀。
胡伟平到景德镇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在这一艺术的殿堂里得到了艺术的升华,,如今他的作品已得到大师和专家的高度赞赏。他没有辜负爷爷胡献雅的殷切期望,他已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文人瓷画”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