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运用之妙,应变异方,存乎其人矣。
景德镇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昌江河水象一条玉带绕城流过,千百年来,在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沃土上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流淌出独具韵味的历史文化。
景德镇因瓷器而名扬四海,瓷器因景德镇走向世界。自古以来,吸引着“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光辉灿烂的陶瓷文化孕育出了各类艺术人才,其中常炳华先生就是众多外来艺术家中一位佼佼者。
(一)
常炳华,号大华,字刃锋堂堂主,职业画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扇子艺术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青岛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书画研究会艺术总监、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委会委员、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家总会副主席、徐悲鸿艺苑原油画刀画创研室主任、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北京“减色油画语言空间”创作中心主席、青岛翰墨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景德镇油彩陶瓷艺术馆馆长、景德镇十大瓷厂博物馆艺术顾问、江西省国防文化陶瓷艺术书画院艺术总监、景德镇色釉油彩瓷画创始人、景德镇民协名誉主席、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民间文化艺术大师。
初识常炳华先生,是在几年前一次赈灾创作笔会上。当时他站立在一块大型瓷板旁,正聚精会神伏案创作一幅气势磅礴减色油彩山水画。只见他时而挥毫泼料,时而减色细作,把国画、油画、水彩画技艺融为一体,以崭新的画面视觉,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震憾效果,博得满堂喝彩。
常炳华先生,生着一双粗眉大眼,在高高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嘴巴下留蓄着细长的智者鬍鬚,整个脸庞显得和霭可亲,既具有长者的风范,又流露出一个学者的淡然、豁达的才气。
常炳华先生热爱陶瓷艺术,以一颗慈善的心,关注着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始终把自己融入到景德镇来,以一个外来艺术家的真诚和厚爱,体现出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在当今浮燥媚俗的社会激流中,常炳华先生更显示出一个艺术家善良的本质,折射出其善举金子般光泽。
古人云:运用之妙,应变异方,存乎其人矣。
常炳华先生几十年锲而不舍,师古人亦师自然,曾得到老一辈艺术家崔广武、戴泽、郭传章、李春海、甘雨辰等教诲和亲传,练就了深厚的国画、油画、刀画、油彩瓷画艺术功底,他以强悍的绘画个性书写着自己的“东西方”文化艺术相融合的艺术人生,在国内外大展中多次获奖,受到广泛好评,许多作品被收藏,他的国画、油画、油彩瓷画,作品苍劲古朴、气韵生动、大气磅礴,既有国画艺术的的深远意境,又有油画质感、立体感,他独创的“油彩瓷画技法”更是让人叫绝,耐人寻味,他最新研制的“低温颜色釉”瓷画,又一次打破了传统陶瓷绘画工艺束搏,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一大亮点。
(二)
常炳华先生说:“我来景德镇,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瓷器上画画,感觉与纸上画法是有一定的区别,但艺术是相通的,经过和景德镇大师们的交流,让我很快掌握了瓷上画法的技巧。令我更为神奇的是,画完后再经过窑火烧制出来的感觉更为精美,景德镇的陶瓷魅力深深吸引了我。来到景德镇这片艺术胜地之后,一心想创新,很想将油彩绘画搬上陶瓷。过去几十年的油画绘画经历,我琢磨出了一种独特技艺:“减色油画”,它是结合国画、油画、水彩画的绘画感悟,融入刀削技法,通过不断消减颜色,从而实现崭新的画面效果。用这种技法绘制出来的陶瓷艺术品,不仅可以体现油画的质感和立体感,也能体现中国画的生动气韵,是不同于景德镇传统的技法的。”
从西方油画传入中国,油画内蕴藏着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油画语言和绘画基本功,一直影响着中国那些画油画的艺术家们。作为普通的中国人,笔者最初对油画的概念不是印象很深,但罗中立的《父亲》这件作品的问世,笔者才认识什么是油画。油画,原来也是一种能感染人的艺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喜欢并欣赏。油画具有与中国画并存和互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这使中国油画有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大批的人在画油画,大批的人在买油画。西方油画绘画语言的发展推动着创作手段的发展,这些也都在影响着中国油画工作者的绘画语言和技巧。莫奈、雷诺阿、梵高、毕加索、达利都给中国的油画工作者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带来了重大影响。随着油画在中国的发展,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了,中国的油画家要不要有中国人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自己的绘画技巧?这时一位油画家以他的作品向人们宣誓了,一个新的中国式的油画语言和绘画技巧的时代出现了,他就是著名油画家常炳华和他的“减色油画”。
常炳华的“减色油画”,是在吉林刀画大师林宝君的影响下,结合以往所掌握的国画、油画、水彩画的绘画感悟,集中精力创研了一种新派油画。“减色油画”故名思议就是,在绘制的油画作品中利用特殊的绘画技法,不断的削减颜色,以达到把国画、油画、水彩画、刀画的绘画语言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并以崭新的画面效果展现出来。“减色油画”不仅继承和体现了西方油画的质感、立体感,而且也把中国画的古朴典雅、气韵生动、意境深远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受美术家们和收藏家们的高度关注和赞誉。“减色油画”体现了常炳华先生多年艺术创造的智慧,它独树一帜,既闪耀着民间艺术的光芒,又散发着高雅艺术的灵气。
在北京宣武区,常炳华先生建立了“减色油画语言空间”创作开发中心。北京以及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研究、探讨和推广这种新的中西合璧式的油画艺术。“减色油画”在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绘画派别,堪称现代东方油画。
常炳华善于构思投入,他大量翻阅书籍,广泛收集资料,到市内各处收集素材,寻找灵感,最终选择了镇窑这一创作主题,为了生动再现镇窑的风貌,他多次到古窑现场观察体验,感悟写生,在后期创作当中运用了许多细节并进行了艺术加工。画面主体是用窑砖等搭建的镇窑,镇窑在绿树掩映间呈现,表现出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苍老的枝干勃发新鲜的枝条,点燃的窑火跳动着热烈的火苗,古老的陶瓷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远处长廊的文字隐约可见,窑火正旺的烟囱略略倾斜,旁边两处低矮的古老窑址,愈加体现了景德镇窑系文化的积淀。
(三)
我们知道中国人最高的审美价值理念就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也就是对大自然的审美符合大自然存在的道理。这类美属于真正的大美。常炳华的画,笔者尤其喜欢的就是他的油彩瓷艺山水画。
那天,我一见那幅油彩雪景山水瓷板,我在内心就叹息了一声:怎么能这么美。我想,那是一种艺术家与大自然碰撞瞬间产生的激情,鬼斧神工借他的手完成的。这幅瓷板画凸显着天人合一的油画语言,凸显国画的精髓,凸显着他心灵中的激情。他用油画的语言,把色彩与意境,色彩与气韵完美的结合,他用国画的点染勾勒,让树苍翠起来,让水灵动起来,让他画笔下的雪的世界晶莹剔透起来。整个画面是和谐的、自然的,并且不得不让人感动的,并将自己融入他唯美的画中。
常炳华的每一幅油彩瓷画,他都会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而每一种绘画技巧都是为这一幅画产生的,因绘画的灵感不同而绘画手段不同。
常炳华先生“色釉油彩瓷画”以长白山系列和锦绣江南系列创作内容为主。他多年生活创作在东北长春,长时间接受长白山文化的熏陶,他的油彩瓷画多了一些北方山水雄健粗狂的气势和散发着东北山水特有的蓬勃朝气。常炳华先生从北方来到南方后,对江南秀丽山水情有独钟,激发起强烈的创作欲望,其精心创作的“锦绣昌南”油彩瓷画,不仅反映了江南山水自然艺术流动之美,而且赋予江南山水蓬勃朝气和灵气,此幅作品曾获得“唐英杯”百花奖金奖。
细细品读和鉴赏常炳华先生的每幅作品,每次都会给人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艺术的享受。从常炳华先生创作的《黄河壶口》又是另一幅“天人合一”的杰作。我们只要见到这幅画,我们就会感觉到黄河澎湃的激情,并且将自己淹没在那滚滚的涛声里。这是因为常炳华将西方油画语言,变革成景德镇“天人合一”的陶瓷绘画语言所产生的特殊效果。这类油画作品都是他在大自然中创作完成的。他的心灵在和大自然碰撞中产生的感悟不断的积累,当积累到滋出时,就神差鬼使他把这感悟表现出来,这又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常炳华使油画有了“减色绘画”的新突破,他的“减色绘画”技巧又使得景德镇制瓷工艺有了新的突破。他让中国油画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他使得景德镇的陶瓷技艺的发展,也从东方跨越到了西方实现了传统的跨越。
常炳华先生有着深厚的国画、油画艺术功底,身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先后在大连、上海、北京、杭州、青岛等地举办个人展览的他一踏上景德镇的土地,便不可自拔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里。他虚心向景德镇本土的陶瓷大师、艺术名流求学求教,得到诸多大师的指导。在这里他刻苦创作实践,逐步掌握了陶瓷釉料、颜料的料性,不仅探索出一条将“减色油画”运用到陶瓷作品上的表现形式——“油彩瓷画”,更是成功研制出低温颜色釉技法,成为绘瓷工艺史上又一创举。该技法是对景德镇传统瓷画的革故鼎新,更是艺术门类上的丰富与发展。画面兼具新彩的色泽艳丽,粉彩的温润通透以及陶瓷高温颜色釉的大气厚重。不仅发色稳定,不易脱落,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肌理效果,凹凸有致的视觉和手摸触感。
运用该技法创作的这幅景德镇印象作品,既散发着高雅艺术的灵气,又闪耀着民间艺术的光芒,在光照之下,镇窑和周边的林木反射出异常美妙绚丽的浓重色彩。既有国画艺术的深远意境,又有油画 的质感、立体感,同时兼具陶瓷艺术品的晶莹,令人叹为观止,深受震撼。
为了使中国现代减色油彩瓷画艺术瑰宝后继有人,继往开来,2011年在景德镇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常炳华先生在景德镇市风景秀丽的莲花塘畔创办首家“景德镇油彩陶瓷艺术馆”,全国各地不少爱好油彩瓷画的艺术人才纷纷慕名前来进行学习和交流,成为学习的平台,创作的基地。常炳华先生利用一个学习的平台,创作的基地,免费招收培养了不少油彩瓷画的学生弟女,其中来自鲁美研究生王吉伟、来自河北美院的曾一鸣等,经过常炳华先生言传身教,都已经学有所成,在全国油彩瓷画艺术上初露头角,逐步走向市场。
正如景德镇陶瓷艺术泰斗王锡良所评价那样:在我的感觉里,常炳华先生是艺术的,无论是他这个人还是他奉献的精神,还是他的“减色”油彩瓷画艺术之韵亦是愈久弥香的。常炳华先生的为人,一如他的陶瓷绘画大气豪放,挥毫泼墨之间都显示出他对社会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眷恋,对陶瓷艺术执着追求。
以前的颜色釉是用来单色使用的,没人拿来画画的,因为它流动性不好控制。常炳华先生现在把它与其他陶瓷材料分子、颜色相结合作画,开了一个先河,很了不起。他的陶瓷色釉油彩作品体现得厚重、很有立体感,浅浮雕感和三维效果。常炳华先生现正屹立于陶瓷绘画艺术时代的前沿,以他那大山大水、大开大合的作品,充分体现出他对陶瓷艺术的理解和把握,决定了他迈向大艺术家的宏伟气魄,在此笔者衷心祝愿:常炳华先生中西交融,浑然成器的中国现代减色油彩瓷画艺术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