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珠山八友”形成的由来
景德镇自汉代建镇以来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城市,具有一种天然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故旧有十八省码头的称谓。晚清时期,景德镇瓷业日见萧条,渐趋衰颓之势。这时以程门、金品卿为代表的几位安徽籍文人画家来到景德镇,这些来自皖南的新安派画家为了便于在瓷上进行绘画,简化了粉彩的工艺技法,创造了一种瓷上浅绛彩技法。他们把文人画的表现技法与审美情趣融入瓷上彩绘,给景德镇瓷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虽然由于工艺上的某些局限,这种瓷上浅绛彩后来也渐渐式微并消失,但他们的对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尤其是他们那种自觉的创新意识与鲜明的审美追求在不久之后出现的“珠山八友身上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弘扬。
珠山八友,是民国二、三十年代活跃于景德镇瓷坛的一批艺术家。他们分别来自浙江、安徽与景德镇周边的鄱阳、余干、南昌、乐平等地,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先后都离开了家乡,来到景德镇谋生。由于对陶瓷绘画的共同爱好,他们因“道义相交而珠山结社,形成了一个名为月圆会一九二八年夏日的一个月圆之夜,以王琦为首的几个早期成员在五龙庵聚会,遂确定农历每月十五雅集一次。采取轮流做东 的艺术团体。的方式,在各家品茶饮酒、题诗作画,并相互品评以切磋技艺。旨在以道义结交,以诗画会友。当前有许多世界各地与国内各个省市的艺术家,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在这里漂泊、探寻、学习、交流、创造,渴望在与景德镇本土陶瓷文化艺术的交融与碰撞中迸发出灵感,从而催生出新的陶瓷艺术之花。他们被媒体称之为“景漂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珠山八友可以说是当代“景漂族”的先驱。据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汪思清执笔编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所谓珠山八友:王琦,新建人,画人物;邓碧珊,余干人,画鱼藻;徐仲南,南昌人,画竹;田鹤仙,浙江人,画梅;王大凡,安徽黟县人,画人物;汪野亭,乐平人,画山水;程意亭,乐平人,画花鸟;刘雨岑,波阳人,画花鸟。珠山八友以王琦为首,他与邓碧珊等七人,时相过从,品评画理,一般人都称他们为‘八大名家。实际上珠山八友由于种种原因有人离开,也有人加入,先后共有十人。他们是:王琦、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何许人、毕伯涛、刘雨岑。虽然他们的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创作题材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追求,这就是有意识地继承与发扬中国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注重艺术形式与情感蕴涵的有机结合,以不断地提升艺术创作的品位与境界。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这个比较松散的艺术团体并不仅限于以上八人,珠山八友如今已成为永恒的记忆,但他们那种立志图新的创造精神与尚文重道的艺术追求将永远沾溉后人。
二、“珠山八友”的艺术追求
珠山八友的成员来自浙江、安徽等各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出身背景各不相同:王大凡、何许人、徐仲南为红店艺徒出身;王琦早年曾行走江湖以捏面人为生;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是鄱阳窑业学堂学生出身。他们的文化程度也颇有差异:邓碧珊、毕伯涛为前清秀才,而王大凡、何许人等则是靠刻苦自学成才。他们绘画的题材爱好也各有所擅:王琦擅长人物;汪野亭擅长山水;程意亭、刘雨岑擅长花鸟;邓碧珊擅长鱼藻;徐仲南以画竹见称,田鹤仙以画梅闻名。尽管他们之间存在这种种差异,但并不妨碍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与文化的结合
珠山八友”除了对瓷上彩绘技艺精益求精之外,他们与传统红店艺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文人化的艺术追求。他们极为注重文化修养,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以提高瓷画创作的艺术品位与审美蕴涵。艺徒出身的王大凡酷爱读书,绘画之余几乎书不离手,并勤于写读书笔记,他用于读书的时间甚至超过了画瓷的时间。珠山八友成员几乎个个能诗,他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题画佳作。如邓碧珊《题画鱼》:“弄萍濯破镜花秋,掉尾扬鳍得自由。最怕碧峰岩下影,风藤如线月如钩。”的活泼形态,同时还刻画出了鱼儿害怕掉尾扬鳍诗句意境空灵,语词典雅,韵律谐美,不仅表现出鱼儿“风藤月影的细腻心态,是一首形神兼备的题画佳作。又如王琦的《题娇娥对月图》:“斜鬓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诗中用鸟栖枝来衬托人不寐”;用“说与青天明月知”来暗示女主人公心中难言的孤苦。诗意含蓄蕴藉,诗境凄清幽美,堪称“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的传神之作。这类作品在珠山八友的题画诗中是十分常见的。珠山八友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是传统彩绘艺人远不能及的。王琦的草书狂放潇洒;王大凡、汪野亭的行书灵动秀媚;而毕伯涛的行楷更是端庄遒劲。他们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髓融汇到陶瓷绘画艺术之中,融文化于艺术,把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形式与情感的结合
珠山八友在艺术理念与绘画风格方面深受“扬州八怪”等前辈艺术家的影响,在注重形式创新的同时极力强调瓷艺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强调个人的风格特色与艺术个性。这一方面体现在对绘画题材的选择上。八友的人物画多取材于清逸脱俗的传统题材,如《羲之爱鹅》《濂溪赏莲》《子陵垂钓》《太白醉酒》等,以寄托他们的精神人格与审美趣味;八友的花鸟画多以梅、兰、竹、菊、荷等为主(其中徐仲南的画竹、田鹤仙的画梅更为突出),他们在画中融注了自己的心灵操守与价值取向;八友的山水画则多取材于耕、读、渔、樵,表达出他们超越世俗,淡泊自守的生活情趣与理想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于对社会与现实的热切关注。珠山八友生活在民国二、三十年代,当时正值国内连年的军阀混战,导致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动荡不安。针对这种社会现实,王琦曾创作一幅题为《瞎闹一场的》人物画,画面中一群瞎子相互撕扯,打得不可开交。作者以此对当时频繁的军阀混战作了深刻的讽刺和鞭挞,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深切的忧国忧民之心。王大凡将自己的画室取名为“希平草庐,并经常用于作品的题款,其中也深深地寄托着作者对国家太平,民生安定的殷切期望。正如钟莲生先生在《“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审美特征》一文中所说的“珠山八友与传统红店艺人的重要区别,还在于创造与模仿的差别也就是说,能否在瓷画中注入情感,创造出具有新的意境、意趣、意象的瓷艺作品,是艺术家与传统艺人的分水岭。
(三)高雅与通俗的结合
珠山八友”在艺术创作上深受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熏陶,他们的瓷画作品重意境,重神韵,丹青翰墨,妙处相资,使他们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在追求艺术个性的同时,他们共同创立了一种新的瓷画艺术的风格与流派,在审美情趣上有其高雅脱俗的一面;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珠山八友毕竟生活在现代的商品社会中,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他们有时不得不迎合市场的现实需求与普通老百姓的审美情趣,在追求高雅的同时还得面对世俗,力求在保持自己内心艺术追求的同时也能顾及到市场与大众的需求,做到雅俗共赏,两者兼顾,这样才能更好地以艺谋生,以艺求艺。珠山八友的成员中不只一人家境贫寒,生活潦倒。如邓碧珊早年靠替人写诉状谋生;何许人妻子去世时竟无钱安葬,还是靠朋友们的资助才得以处理后事。正因为如此,在珠山八友的瓷画作品中也出现过许多寻常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绘画题材,如王大凡的《加官排衙图》、《大富贵亦寿考图》、《降龙伏虎图》,王琦的《刘海戏金蟾图》《钟馗照镜图》《布袋和尚图》等,都是市井百姓喜欢欣赏的画面。王琦、王大凡经常被南昌丽泽轩瓷行邀请去绘瓷。珠山八友成员以及其他绘瓷名家常常聚在一起合作配画,往往也是为了满足客户对成套瓷板画制作的特殊需求。正如张学文先生在《“珠山八友”的形成及其结社性质》一文中所说的:珠山八友’既是文化的,又是经济的,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产物。
三、“珠山八友”对后世的影响
(一)坚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与艺术修养
尽管“珠山八友”的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追求,这就是有意识地继承与发扬中国文人画的优良传统,注重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注重作品形式与情感的相互交融,以不断地提升艺术创作的品位与境界。这种追求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趱旧人”,当今景德镇陶瓷艺术界荟萃了国内外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群芳竞艳,各擅胜场,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西方艺术思想的影响,当前陶瓷艺术创作在理念、材质、造型、表现手法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也取得了新的成果;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继承与弘扬前辈艺术家优良传统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今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界还存在着一种重绘画技巧、轻文化内涵,重商业炒作、轻潜心从艺的不良倾向,有些陶艺从业人员不学无术而谋求急功近利,才疏学浅却热衷沽名钓誉,这是决不可以掉以轻心的,它会阻碍我们的陶瓷艺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与扶持”(郑板桥《题竹石图》)。当代陶瓷艺术家如果要想不断地超越前人,攀登陶瓷艺术高峰,就必须自觉地学习老一辈艺术家淡薄名利,潜心求艺的创作态度,汲取他们注重文化修养的成功经验,不唯功利,不鹜虚声,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德艺双馨、才思兼美的艺术大师,才能创作出传世的艺术精品。
(二)坚持寓情于艺,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
珠山八友与传统的红店艺人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寓情于艺,寄志于艺;是否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与审美追求。古人云“诗为心声,书为心画,同样,绘画作品也应是作者心灵的映像、情感的载体。珠山八友的瓷画作品也正是他们抒发情感,吐露心声的表达方式。他们或通过陶渊明、王羲之、李太白、风尘三侠、竹林七贤等人物画来寄托自己高洁淡泊的人生情怀;或通过梅、兰、竹、菊、松、荷等花鸟画来表现自己的清雅脱俗的精神操守。这些艺术形象充溢着他们饱满的生命意识,已成为他们精神人格与理想追求的象征。这是“珠山八友留给后人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当代的陶瓷艺术家们深入地领会与认真地继承。
(三)坚持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地求变创新
社会生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作为社会生活形象反映的艺术作品也同样应该不断地创新求变。这既是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是艺术创造的不二法门。纵观 (《礼记》珠山八友)的创作生涯其实也就是一个在艺术上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不断升华的变化过程。正如王大凡在《“珠山八友”雅集图》诗中表述的那样:“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得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他们继承了清末浅绛派瓷画家的艺术长处而又扬长避短,有新的创造;他们吸取了蒋南沙、钱慧安以及“扬州八怪等前辈艺术家的绘画风格,而又能与陶瓷绘画的工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逸笔草草”的“写”与精工细描的“画”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陶瓷绘画前所未有的风格与流派。邓碧珊是半路出家的瓷艺家,他从学画瓷像开始,开创了中国瓷画像的先河。王琦、王大凡的落地粉彩”,何许人的雪景山水,刘雨岑的水点桃花等,在中国陶瓷美术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坚持创新求变正是珠山八友的艺术生命得以长盛不衰,魅力永存的原因所在。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今天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正处于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内外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在这里汇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这里交融,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这里碰撞,不同的艺术精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景漂奇观,新的理念、新的工艺、新的材质、新的技法不断地涌现,这为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共同追溯“珠山八友等前辈艺术家们艺术探索的足迹,认真学习他们的创新求变的从艺态度,自觉继承他们艺文并重的审美追求,对增强我们当代陶瓷艺术家的文化素养,提升我们的艺术品位,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从而将陶瓷艺术创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峰是十分必要的。
(此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张学文先生《“珠山八友”的形成及其结社性质》与钟莲生先生《“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此特作说明并致以谢意。)
(作者系景德镇学院教授)